行動資料修改
請輸入指導老師EMAIL
×
分享  :  
囡仔揪囡仔!打造城市遊戲場
臺北市 / 台北市立大學附小
弱勢關懷
指導老師 :   劉雅鳳  /  游瑞菁  
學校名稱 :   台北市立大學附小  
執行時間 :   2024/09/01 - 2025/06/28
成果影片 :   
成果簡報下載 :
希望力 Hope
一、夢想起源 :
11月20日是國際兒童人權日,在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中就有一條對兒童遊戲權的保障,每位孩子都應擁有從事適合自己年齡且安全、快樂的遊戲與休閒娛樂活動的權利。
二、創發歷程 :
(一)我們一起玩!打造無礙的夢想遊戲場
在2020年我們的學校興建了一座共融式遊戲場,因為學長姐們發現,校園中的遊具並不適合每個人玩,而且進一步了解發現,公園或校園興建的罐頭遊具對於孩童的發展有限制,也沒有考量兒童的真正需求,因此,我們發起了「我們一起玩,打造無礙的夢想遊戲場」計畫,從設計圖的設計、蒐集同學的想法、訪談特教班師生、訪問其他學校的共融式遊具、舉辦共創工作坊,這是為了校園中身心障礙的同學所興建的,最後,終於通過台北市政府的共融式遊具申請計畫,並且成功打造了一座適合身心障礙同學的遊戲場,實現夢想。我們希望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兒童遊戲權的重要性,希望讓夢想可以擴大,讓沒有遊戲場玩的孩童,都可以擁有自由遊戲的快樂與權利。
(二)全球打造兒童友善城市(CFC, Child-Friendly Cities)是聯合國的主要工作項目之一,我們應該要讓孩童擁有遊戲及快樂的權利,我們的夢想也呼應全球的議題,強調每一個孩子都有權利在他們感覺安心的環境成長,喝乾淨的水、呼吸新鮮空氣,取得基礎的社會服務,可以遊戲和學習,並且讓自己的意見被聽見且採納(資料參考:兒童權利公約CRC:兒童的遊戲權)
(三)查詢資料發現有很多孩童並沒有遊戲的權利,限制了他們的想像空間與健康。
1. 許多國家兒童缺乏遊戲權利:
每一位小朋友都有權利去從事適合自己年齡且安全、快樂的遊戲與休閒娛樂活動的權利。但從繪本街道是大家的 (作者:庫路撒,遠流出版社,2018),提到真實故事在委內瑞拉首都城郊的聖荷西「平民區」,一群孩子爭取遊戲空間,都市開發過程中所造成的地景改變,自然環境受破壞,叢林和小溪不見了,最後連孩子玩耍的地方都沒有。
2. 台灣近期的研究調查發現孩童面臨許多遊戲困境: 2023年特公盟對台灣兒少遊戲現況調查發現台灣兒童遊戲的四大困境:
(1) 下課時間被佔用,經常不能出去玩
(2) 放學或假日忙著寫作業、上才藝班,也不一定能出去玩
(3) 校園遊戲空間小、限制多
(4) 老師對遊戲的想法偏向保守、求安全
3.家長或大人對於孩子遊戲的期待趨於教育及功能性,限制了創意與發展:

超越力 Exceed
我們的微夢想計畫 :
夢想創發一、城市,就是孩子的遊戲場
街道遊戲是世界打擊兒童文明病的良方,都市裡滿滿的大樓和馬路,吞噬了兒童的戶外遊戲空間,導致看電視、滑手機變成現今孩子最主要的休閒活動。世界各國研究發現,兒童文明病的解決對策之一就是暫時停下車輛,利用處處都有街道空間的近便性,鼓勵父母長輩們帶小孩去戶外玩,間接強化社區安全、鄰里情感與世代交流 (資料來源:「還我特色公園聯盟」官網)。
夢想創發二、改造校園的遊戲現況,希望讓更多同學有勇敢創造遊戲空間及玩法
在現有的學校用地中,舉辦多場校園遊戲日,用二手或現有的器具蓋冒險遊戲場,也可以邀請遊戲工作者、學生一起設計遊戲,開拓兒童遊戲空間及開發可行性,並將學校用地開放使用,邀請社區孩童一起來玩,激盪孩子的想像力及活力。
台灣的街道及公園的遊戲空間太少,這些都大大地限制孩子的發展。因此,我們希望透過行動,可以幫助更多孩童找回遊戲的權利,並且可以改變整座城市,讓孩童健康快樂的長大!!
發現小孩的心理世界與遊戲空間的需求,遠比大人所想像的更複雜,孩子們渴望更多的被了解、被尊重、被接納,更希望透過改變行動,讓小學生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生活,也從中找出符合大眾利益的行動方法。
計畫目標如下
目標一、提倡場域創造,活化開放遊戲場,讓更多孩子受惠,提升孩童健康與創意。
假日或課後時間,開放社區空間及校園遊戲場給社區民眾帶小朋友使用,增加使用人次及需求量,加強即時維修的必要性。人口密集、缺乏鄰近綠地和空地的城市,將街道做永久性或暫時性的封閉,讓兒童在街道馬路上進行在家附近的戶外活動以作為遊戲的場域。
目標二、與社區、政府及組織共同合作,舉辦街道或社區空地的遊戲體驗,滿足孩子的遊戲權利,同時兼顧大眾道路使用權。
我們希望與外界合作,舉辦多場的校外或街道遊戲,將都市道路與都市社區空地,用來設計遊戲空見,如人行場域、住宅區塊、遊戲街道為主。也可以向居民合作討論 : 孩子到學校、公園和遊戲空間的路徑都該非常安全,要對孩子友善、可及、能動且容易熟悉的網絡,不能用成人的用路聯通習慣去規劃。並且歡迎兒童進入各種公共空間,鼓勵且支持兒童「到外面來玩(巷弄街道等)」。訪問及拜訪「還我特色公園聯盟」、鄰里長和台北市政府等,一起合作舉辦幾場街道遊戲,讓遊戲有更多元的可能!
目標三、建立分享、珍惜及永續的態度,強化遊戲責任與遊具使用的正確觀念
兒童權利公約雖保障遊戲權,但這並非意指每天可以無上限地玩,引導同學了解「想要自由,自律是關鍵」。建立分享共有與永續的觀念宣導,讓小朋友建立愛護遊具的觀念,在遊玩時,可以完成自己的責任與功課,在合適的時間與地點,遊玩對自己有益的遊戲。我們會街頭遊戲會透過訪談深入盤點各方利害關係人,並兼顧其他用路人權益的討論,以及相關的安全考量,建立尊重、分享、共享及負責任的態度。
救援力 Rescue
想實踐 : 影響同學共同維護共融式遊具的壽命,強化遊戲責任與遊具使用觀念,建立分享、珍惜及永續的態度,在遊戲中實踐共好的夢想

行動一、了解同學的遊戲現況與需求,建立正確的遊戲觀念
目前我們已經有一座共融式遊戲場,使用對象大多是學校的同學,也發現有故障或需要改善的地方,我們希望可以更活化這個遊戲場的功用,也邀請更多校內外的人一起出來玩。
1. 調查同學使用的滿意度及狀況、困難及問題(含特教班師生),了解學生們使用設施的滿意度、困難和問題,要改進的地方,例如:創意迷宮設計的不好,非常卡、溜滑梯一點都不滑,讓人磨破皮
2. 調查目前設施的狀況與安全性、維修經費(訪問學務處、健康中心、低年級老師、總務處)並了解為甚麼沒有經費,假如經費真的太少,就要找出原因。
3. 觀察鄰近學校的共融遊具的狀況及維修經費(國語實小、老松國小、大安國小、和平實小),深入了解其他學校是否有經費少時的情況,以及如何解決和了解他們的情況
4. 討論如何讓同學玩得開心又健康,並且玩的負責任,有公德心,並進行入班宣導與推廣正確觀念。
夢想實踐 : 提倡場域創造,活化開放遊戲場,讓更多孩子受惠,提升孩童健康與創意。

行動二、活化校園現有的遊戲場~發現學校遊戲潛力區,辦理更多元的遊戲,落實兒童遊戲權
透過現有場地增加多元遊戲空間及形式的場域創造Placemaking以街道遊戲為例,將規劃孩子超愛但室內玩不到的五大主題,滿足各年齡層兒童的多元需求,且率先引進國外行之有年的孩子王制度,遊孩子擔任關主協助孩子自在遊戲。幫助現代父母承擔巨大的教養壓力,有時不免過度介入、指揮孩子的遊戲。為了降低父母焦慮,讓孩子成為遊戲的主角。
1. 紀錄與討論遊戲的元素,並且如何利用學校現有的空間及資源進行改造與設計,哪裏需要重新改造或更新(操場、大王椰子樹)
2. 關卡位置圖設計及丈量,討論可容納的參加人數及動線
3. 透過參加布展活動的培訓,小組討論能否利用大王椰子樹的殘幹改造,下課學生可以玩甚麼?訪問專家我們可以如何讓遊戲場更有趣,能不能用以前砍下來的樹做出有趣的設施。
4. 訪問學校行政相關的舉辦日期、可能性及配套措施

行動三、大家一起出來玩學校,規劃校園遊戲日,服務全校同學
1. 將我們的想法與學校行政單位討論,了解可行性與方式
(1) 和學校討論遊戲場對外開放的時間與管理辦法
(2) 詢問是否可以邀請他校或附近居民可以假日來玩
2. 設計大家一起出來玩學校的遊戲場,並分享開放校園邀請其他學校或其他縣市的同學來玩遊戲場
(1) 預計設計六場校內遊戲場活動,邀請同學及特教班同學玩學校遊戲日遊戲場。
(2) 邀請台北市大安國小特教班來學校一起玩。
(3) 邀請花蓮縣吉安鄉宜昌國小同學一起來玩。
克服力 Overcome
夢想實踐 : 與社區、政府及組織共同合作,舉辦街道或社區空地的遊戲體驗,滿足孩子的遊戲權利,同時兼顧大眾道路使用權。
一、邀請大家一起出來玩城市~走出校園並設計舉辦街道遊戲 Street Play,找回孩童的遊戲權。
和「還我特色公園聯盟」討論如何改善、該怎麼做封街活動的建議與限制,根據專家建議來進行兒童街道遊戲的設計,成功在台北市昌隆公園辦理街道遊戲,我們擔任協助關主幫助社區來玩的孩子,玩得很盡興,是一場成功的街道遊戲。
二、完成六場校園遊戲日,號召全校同學響應兒童遊戲權
除了在社區辦理街道遊戲,我們經過一個月的準備完成了校園遊戲日,終於在學校落實兒童遊戲權。
附小校園遊戲日紀錄:兒童需要有一個快樂健康的童年,但我們卻發現校園中發現大家的遊戲種類不多、下課時間太少、連假日也沒有時間玩,於是我們訪問同學,他們都希望有更多的遊戲方式。於是我們的夢想希望擴大遊戲的力量,讓學校同學都可以一起玩,擁有公平的權利,我們舉辦校園遊戲日落實兒童遊戲權,從遊戲中學習安全、尊重與自律的觀念。希望舉辦校園遊戲日,幫助同學可以玩得開心又安全,讓全校同學增加多元且創意的遊戲玩法。從行動中落實CRC中的兒童遊戲權,讓每個人的童年擁有快樂遊戲的權利,讓全校同學一起來參加。

三、關心特殊需求的同學 ,辦理特教班專屬的遊戲日
除了服務全校同學之外,我們還特地規劃了一場專屬於特教班同學包場的時間,因為我們知道特教班小朋友可能沒辦法參加街道遊戲,所以我們把街道遊戲搬進校園,讓他們可以體驗並且可以放心地玩。校園遊戲日舉辦的很成功,全校同學都盡情的在校園中玩樂,也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他們從遊戲中獲得的喜悅與遊戲帶來的正面力量。過程中我們一度很擔心同學會不遵守規矩,但是整天的活動下來,發現同學們都沒有出現不好的行為,也一直問我們甚麼時候會有下一場!

四、兒童權利宣言與響應
(1) 設計兒童遊戲宣言小卡:邀請同學寫下響應與支持兒童權利的話語,並且製作成人權牆。
(2) 兒童權利大聲公 : 讓同學勇敢說出自己的夢想,並且大聲說出話語。
(3) 家長鼓勵的話語 : 邀請家長給孩子健康成長的祝福話語,增進親子間關係。

五、「街」力箱~將街道遊戲擴大到台灣各縣市
(1) 蒐集「街」力箱:街道遊戲的材料及玩具製作成「街」力箱
(2) 邀請各縣市國小學生一起「街」力:邀請不同縣市的同學一起辦理街道遊戲
(3) 「街」力大串聯: 讓大家都可以體驗街道遊戲,落實兒童遊戲權。
(4) 響應的縣市 : 新北市、花蓮市、澎湖縣、台中市等學校

我們的行動心得 :
(1) 讓大人聽到孩子的聲音,希望許多兒童能一起參與街道遊戲,提倡場域創造,活化開放遊戲場,讓更多孩子受惠,能使其他兒童有遊玩的機會,讓他們體會到遊玩的樂趣,提升孩童健康與創意。
(2) 訪問大家的需要並且融合想法共同討論,製作出街道遊戲。建立分享、珍惜及永續的態度,強化遊戲責任與遊具使用的正確觀念,做出好玩又很安全的活動。
(3) 與社區、政府及組織共同合作,舉辦街道或社區空地的遊戲體驗,滿足孩子的遊戲權利,同時兼顧大眾道路使用權。了解不同需求者的想法,除了提倡遊戲權外,更要重視每個人的權利及想法。
2. 發揮的影響力
(1) 以宣導與辦理遊戲的方式,讓大家知道兒童權利公約及SDG 3與SDG 11的重要性,也讓家長認識孩子的需要,尊重幼兒的權利,並聆聽孩子們的心聲!
(2) 倡導遊戲的益處並申請更多可以遊戲的地方,讓孩童可以有更多安全的空間盡情地玩耍,並且不受空間和材料限制。
(3) 建立可實行的遊戲模式,透過溝通與分享的方式,希望學校與政府未來的任何規劃都能夠訪問學生的感受及想法,共同討論,重視學生參與權。
3. 行動成員心得
● 周秭晨 : 應該重視小孩玩的權利,小孩能獲得滿滿的幸福感
希望這次的行動,可以讓大家了解兒童權利的重要性,尊重兒童的想法與需要,我認為尊重兒童的權利是此次行動中最重要的部分,因為做決策的大人常容易忽略兒童真切的需要及想法,所以我很謝謝老師和同學們能一起集思廣益,讓孩子的心聲能再次被大家聽見,讓遊戲能帶給大家滿滿的幸福感。
● 鄭軒安: 開放街道讓環境更友善
我們想要增加更多元的遊戲空間,並且讓街道可以更多元的使用。以讓每個小朋友都快樂!以後每人都能玩到好玩的遊戲場。
● 李敏幼:活化遊戲場鬆綁遊玩的限制
現代遊戲場缺乏創新,有許多老舊的罐頭遊具,希望遊戲場也能照顧到特教班的同學,改善之後,才能幫助更多孩童有福利。
● 王暐鈞 :聆聽孩子的聲音創造共融的空間
我們想要創辦街道遊戲的活動,製作更創新更好玩的遊戲,讓小朋友開心體驗到好玩有安全的活動。
● 鄭有執:希望幫更多孩童找到更有趣的遊具,大家一起出來玩
我們想知道小朋友想要玩什麼,但是大部分的大人覺得都覺得只要小孩有遊具玩就好了,要聆聽孩童需求,所以我希望能讓更多
小孩有有趣的遊具。
● 周鈺宸:改造遊戲場的環境,讓更多人可以玩
可以封街,在地上玩一些好玩又有去的遊戲給別人玩,蓋多一點共融式遊樂場,把公園裡的老舊的溜滑梯拆掉換成全新的遊戲場,也要用環保的遊樂設施。也要讓遊戲場能處處可見,希望可以造福更多孩童。
● 林縉辰:邀請大人來聽我們的聲音找回童年美好時光
近年來,許多公園出現了許多低矮,一成不變的罐頭遊具,我希望可以改變現況,讓大家了解目前遊戲場的現況,我訪問過爸媽他們說小時候的磨石子溜滑梯大部分都被改成罐頭遊具,我希望罐頭遊具可以被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