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資料修改
請輸入指導老師EMAIL
×
分享  :  
學生當師,阿公阿媽數位行
新北市 / 新北市更寮國小
弱勢關懷
希望力 Hope
一、在五股區更寮國小所在的社區中,我們發現許多長者在數位化的時代中逐漸被邊緣化,面臨嚴重的數位落差與執行活動中語言隔閡問題,這些問題讓他們難以接觸到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種數位工具,甚至與親朋好友的聯繫也變得困難。具體來說:
1.很多阿公阿媽對智慧型手機與電腦感到陌生,對於手機中的各種操作、功能及設定感到困惑,擔心誤觸導致設備損壞,從而選擇不再使用。
2.現在大部分數位教學以國語為主,這對於長者來說,語言不僅是學習的障礙,還讓他們覺得與現代科技之間的距離更加遙遠。尤其在我們的社區中,許多長者習慣使用的是台語,而不是普通話,這造成了他們在數位學習過程中的理解困難。
3.許多長者並不熟悉如LINE、YouTube等現代應用程式,這讓他們無法與遠在外地的子女或孫子進行即時溝通,彼此間的聯繫逐漸疏遠。
4.此外,長者的日常生活若缺乏適當的認知刺激,容易導致情感與社交上的孤立,進一步加速認知退化的風險。
二、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決定用行動去改善這種情況,讓科技不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成為能帶來溫暖與陪伴的媒介,為長者搭建一座跨越代溝的橋梁。我們設立的行動目標是:
1.讓長者可以使用他們熟悉的語言(如台語)來學習數位技能,降低學習門檻,幫助他們建立對數位科技的信心。
2.讓學生成為「數位小老師」,在服務過程中不僅學到技能,也能體會到同理心、責任感與社會責任的意義。
3.讓社區透過「青銀共學」計畫,建立一個互助互愛的社會文化,讓不同世代的人能夠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共同成長。
超越力 Exceed
一、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我們設計了一系列創新且富有挑戰性的行動策略,突破以往單向教學的框架,打造出「青銀共學」的新模式:
1. 學生培力訓練 × 雙語學習
(1)學生每週五利用午休時間準備教材,搜尋長者可能感興趣的數位內容,並針對不同長者的需求進行定制化設計。
(2)同時,學生還進行台語科技相關的詞彙學習(如「滑鼠」對應為「電腦鼠」,「搜尋」對應為「揾看覓」等),讓教學能夠真正貼近長者的語言習慣,消除語言隔閡。
2. 客製化教學設計 × 興趣導向
(1)老師會選擇有耐心且充滿服務熱忱的學生,並根據長者的學習需求量身設計數位技能教學方案。
(2)教學內容豐富多樣:包括教長者如何打字、如何使用語音搜尋聽老歌,進而帶領他們進行益智遊戲,訓練反應與記憶力,甚至學會如何使用LINE進行貼圖、簡訊和視訊通話等。
3. 分組合作模式 × 反思成長機制
(1)每位長者將會有1至2名學生進行一對一的持續教學與陪伴。學生能在過程中學會如何與長者建立信任、理解他們的需求。
(2)每次活動後,我們安排團體反思與經驗分享時間,讓學生從實踐中學習,增進他們的溝通能力、同理心和解決問題的技巧。
二、這不僅僅是一項服務,還是一次教育的過程。學生們在這個過程中,實踐了公民責任、關懷精神,並且學會了如何以積極、正向的態度面對問題與挑戰。
救援力 Rescue
我們從2025年3月起正式啟動行動,展開為期三個月的服務學習任務,具體成果如下:
一、教學準備與系統規劃:
1.完成科技臺語教學詞彙表與教學卡片。
2.設立行動小組,明確分工,包含資料搜集、教學設計、陪伴組與紀錄組。
二、實際服務行動:
1.至新北市興珍里邀請社區活動中心阿公阿媽進行數位教學工作坊學習活動。
2.長者成功學會:
(1)用語音搜尋在YouTube老歌。
(2)操作簡單的益智遊戲,提升注意力與反應速度。
(3)使用LINE傳貼圖、打字與進行視訊通話。
三、特別感動故事:
1.一位原本害怕使用手機的阿媽,在學會語音搜尋《望春風》後,興奮地說:「這比收音機還方便!」
2.一位阿媽開心的表示表示:「這些學生比我的孫子還好用,以後有電腦問題就請教你們,不用再叫孫子了!」
四、行動擴散與宣傳:
1.錄製成果影片上傳,讓其他無法到場的班級也能共襄盛舉。
2.將成果回饋給社區發展協會,研擬長期推動「青銀共學計畫」。
克服力 Overcome
一、這場行動雖然只有短短三個月,但它所帶來的變化卻深遠且持久。學生們不再是單純的學習者,而是逐步轉變為積極的分享者與關懷者。他們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學會了數位技能,更懂得如何建立同理心,如何關心和陪伴需要幫助的人。
二、長者們也從最初的害怕數位科技,到逐漸勇於嘗試,甚至主動詢問下次的上課時間。許多長者在學會新技能後,顯得格外開心與自信,這不僅提升了他們的認知能力,也讓他們重新找回了與外界的聯繫。
三、社區內的長者與學生之間形成了一種新的互助文化,彼此間的交流與陪伴打破了代溝,創造了一個跨世代學習和關懷的氛圍。
四、我們深信,這場行動所帶來的影響,遠不止於三個月的學習,這股力量將會延續下去,成為未來社會中跨世代對話的燈塔。我們也更加堅信——科技不僅應該是冷冰冰的工具,更應該是促進人與人之間溫暖連結的橋樑。